技术经理人,这个“红娘”了不起
-
首页
-
2025-06-27
-
点击次数:
-
字号:大中小
-
科技成果犹如珍宝,却常“藏在深闺无人识”。有这样一群人,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牵线搭桥,加快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进程——这就是技术经理人。他们一头连着科研院所,一头连着市场产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是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
为加快推进技术经理人培养,不久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支持下,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与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牵手”,签署怀滨技术经理人联合培养备忘录,共同培养跨区域技术经理人。随着合作不断深化,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成果转化“利器”正在被加速锻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装上强力“推进器”。
从实验室到港区
“硬科技”转化为“真方案”
不久前,技术经理人姜云鹏拿下了一个数百万元的大项目。作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天科院)开发处副处长,姜云鹏和同事主要负责院内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
他此次促成合作的项目位于山东港口青岛港的董家口港区。“去年获批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提出,董家口港区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港口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目前,董家口港区已开发建设15年,部分工程已相继竣工。”已进行多次实地调研的姜云鹏告诉记者,随着港内岸线及码头逐步形成,平面布局不断发生变化,港内外建设环境、自然条件相较港区建设初期变化较大,现有水文等数据相对陈旧。
“当外海出现台风临近或过境、连续大风等不利天气时,部分码头出现了船舶缆绳断裂的情况,对港口运营安全造成了影响。”他表示,为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天科院受青岛港的委托,进行为期一年的海上观测,在此基础上,开展港区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论证码头系泊安全并提出必要的防护措施方案,为港口后期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工作建议。
通过精准对接产业痛点,技术经理人把高校、科研院所的“硬科技”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方案”。
“像我这样的技术经理人,在天科院还有很多。”据他介绍,该院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参与滨海新区科技局组织的培训,目前,已培养十余名技术经理人,其中,有4名拿到了中级技术经理人结业证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正式纳入。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技术经理人数量将突破3万名。目前,许多省市将技术经理人列入了“十四五”紧缺人才目录。
“我们这批技术经理人每年可促成五六十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在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我们正在推进的项目,除了青岛之外,在河北省也有很多,比如曹妃甸、黄骅、秦皇岛等。”在姜云鹏看来,参与技术经理人培训可以开拓思维和视野,“因为我们长期做港口这个单一领域的项目,思维有些局限,培训课程会介绍一些其他行业的经验,包括工业生产、生物医药、农业种植等。我们在工作中接触不到这些行业,而他们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通识+实操
探索深度融合新模式
技术经理人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的关键“密钥”。眼下,北京市怀柔科学城与我市滨海新区正联手推进一场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化“养成计划”。
“目前,滨海新区在册的技术经理人约有500名,这次合作有望让队伍进一步扩容。”滨海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此次合作,双方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和“滨科荟”数字科创服务平台与展示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滨科荟”)的优势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一种“通识培训+实操实训”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将侧重提供通识理论培训,夯实基础;而天津的“滨科荟”则承担起实战演练的重任,提供真实的项目对接和转化场景进行实操训练。双方计划每年联合举办培养活动,促进学员互动与经验交流。
“滨科荟”是这场“养成计划”的重要依托。该平台于2023年10月上线,其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一个“以转化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体系。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能查询成果转化数据、获取科创服务,而且还能参与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实训课程。
登录“滨科荟”网站,一幅生动的技术供需图景跃然眼前:除了本地企业,其他省市的企业也纷纷在此发布“揭榜挂帅”任务——从“便携式电子计价秤作弊码检测装置”到“菌种选育与优化”,再到“智能配电柜”的技术难题,需求五花八门;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也在“成果直通车”板块集中展示。
“我们要求发布的需求必须是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真实技术痛点,这样才能精准匹配到合适的科研力量,切实提升转化效率。”“滨科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滨科荟”已吸引注册用户超1800名、服务机构349家,并会聚了124名活跃在一线、真正参与项目撮合的技术经理人。
“我们在5月初开展了第一期联合培训,反响很好,后期还将持续举办沙龙分享会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技术经理人的提升路径。”“滨科荟”上述负责人说。
跨越京津的联合培养模式,正加速科技成果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化的进程,架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速通道 。
专家观点
从“中介”到“共创者” 技术经理人破解成果转化梗阻
技术经理人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纽带。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社会对技术经理人的需求激增。“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从科研逻辑转向市场逻辑的系统工程,亟须技术经理人的专业赋能。”在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主任张秋佳看来,技术经理人正从“技术中介”蜕变为“价值共创者”,其角色已超越简单的供需对接,深度介入成果筛选、知识产权布局、融资嫁接及产业化全链条。从需求端来看,企业也从单纯购买技术转向寻求“技术+商业”综合解决方案,这要求技术经理人具备市场分析和商业模式设计能力。
她表示,如今,更多技术经理人参与早期项目孵化,与风投机构合作,形成“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模式;高校科研人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以成果作价入股企业的案例也在大幅增加。
如何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需进一步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使科技‘红娘’成为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张秋佳建议,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双轨训练,引入实战教学资源;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推行“基础薪资+转化提成+期权奖励”等薪酬模式,激活长期发展动力。如此一来,将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来源:天津日报